201703080848
文│陳雅慧 圖片來源:親子天下資料 前雲林縣縣長蘇治芬任內推動小校轉型,參觀過慈心華德福實驗學校,回雲林後,開始推動公辦公營華德福實驗學校。 宜蘭慈心華德福實驗高中二十年前從幼兒園辦起,現在從小學完整銜接到高中,不只是一所額滿排隊學校,還是支持台灣實驗教育遍地開花的資源和人才平台。 嚴董事長說我是苦行僧,但我自己並不覺得那麼苦,我更像一個拓荒者,從投入教改開始一路用行動參與教育帶動的社會改革。 我出生在宜蘭農家,從小在大人的面前,就是一個乖巧又能幹的小孩,掃地、煮飯、施肥、抓蟲等家事一手包辦,十歲就可以煮一桌菜招待客人。在大人面前我很安靜,被大人叫啞巴,但從小就喜歡和自然、和自己對話。十九歲師專畢業,我就當了小學老師。這條道路是以前女孩子最理想的出路,那時,我是人生的勝利組。但是,老師這個鐵飯碗,卻讓我失去生命的活力。 花二十年,找對的教育方法 每天進教室,我把字抄在黑板上,讓孩子抄進簿子裡,帶回家寫;隔天再抄回來交給我,如同老師當年教我一模一樣……周而復始讓我很不舒服,不斷思索「這樣對嗎?」 不只僵化的教育讓我覺得很不對勁,都市裡疏離的家庭關係更讓我窒息。二十八歲那一年,我請小孩畫「家」,結果孩子畫了一棟高樓,開了好幾扇窗,每扇窗都被鐵窗封著,裡面站的是不同的動物。 這張圖讓我淚流滿面,我想替孩子找一條不同的路。就這樣,從台北逃回宜蘭,創辦了慈心幼兒園。我花了二十年尋找「對」的教材和教法。所有你聽過的教材教法我都嘗試過,也失敗過,那時幼兒園裡所有老師都覺得我是善變的女人。 很多大人都說,為了孩子的未來,不得不努力工作、努力賺錢,所以沒辦法陪孩子,這是本末倒置。我們太重視孩子的未來,反而失去了「現在」。沒有現在,孩子的未來在哪裡?社會的未來又在哪裡呢? 創辦幼兒園的時代背景,適逢四一○教改,我也義不容辭的參加了「幼兒教育白皮書」的制定,希望能改造教育、改造社會。 團隊經歷爭執養出向心力 直到一九九六年,我在德國斯圖加特遇見華德福教育,在華德福的教室裡,看到老師和學生溫暖的互動很動容:「好想當這樣的老師!」 辦學的經驗讓我知道學校裡最重要的角色就是老師。因為老師是第一線會接觸到學生的人。 一開始,我的學校教師團隊裡有留歐、留美、畢業於全台名校,對教育未來抱持理想主義的高材生。或是跟我一樣在公立學校待過,但不想被體制束縛的改革者。大家的理念和想法都很堅定,對於教育的藍圖也各有想像。 大小爭執是辦學生涯中的常態,溝通變成求生技能。創辦學校的前三年,團隊常常因為一個課程討論讓老師們「哭的哭、鬧的鬧、氣的氣」。老師、家長都很疲憊,學校差點垮掉。我沒有放棄過溝通,我要大家靜下來想:「到底孩子需要什麼?」一句話的提醒,喚起了團隊老師的初衷,點醒老師對孩子們的責任。 【完整內容請見《親子天下》網站】 【延伸閱讀】 赤皮仔自學團發起人鄭婉琪:不要孩子和我們一樣,不知道自己是誰 捷運站旁就有實驗小學
慈心華德福創辦人張純淑:太重視孩子的未來,卻失去了現在
火辣性感的美容師幫你舒壓